香草网 >地图 >教案 >

音乐课教案

音乐课教案(精华8篇)

时间:2025-06-17 作者:香草网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音乐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音乐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唱准歌曲旋律,用连贯和跳跃的演唱方法,唱出歌曲的深情和快乐情绪。

2、迁移知识经验,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3、与同伴协调一致地歌唱,表达唱"家"爱"家"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有诗歌、想象画"家"的仿编经验。

2、人手一张纸和一支画笔。

活动过程

一、在《小手歌》乐曲伴奏下进教室

二、感受歌曲《家》的旋律与节拍

1、倾听乐曲旋律和节拍。

2、随音乐拍出新曲节拍。

3、表现乐曲的连贯与跳跃。

三、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

2、理解和记忆歌词。

3、整首学唱。在歌曲音乐的伴奏下,边看图边唱歌。

4、有表情地歌唱。

四、为歌曲创编新歌词

五、复习活动

六、《幸福拍手歌》

在乐曲伴奏下,继续创编新词,并边唱边走做动作。

效果分析

我们班的'小朋友对音乐很多很感兴趣,在活动中,我把歌曲的歌词和前几天学习的儿歌《家》结合起来,小朋友学得非常快,效果也很好。用连贯和跳跃的演唱方法,唱出歌曲的深情和快乐情绪。

音乐课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歌曲《难忘今宵》

【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是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音乐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有声有色。本课正是在此理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赏音视频、练习复杂节奏等方式学唱歌曲,进而深挖歌曲内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等水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音准、节奏正确的前提下,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

2、能力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创作与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美好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用积极的心态参与音乐活动。

【课的类型】

唱歌课

【教学方法】

示范法 讲解法 分析法 拓展法

【教学重点】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理解歌曲的文化情感内涵,对其进行创作与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一首歌在央视春晚演唱了20多年,大家知道是哪首吗?(生回答)这首歌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讨这首《难忘今宵》(播放视频)。

二、学唱歌曲

1、学生看课件乐谱,学唱歌曲若干遍;

2、学生随钢琴伴奏演唱歌曲,教师检查学唱效果,找出难点;

3、导入复杂节奏与音程大跳的旋律训练;附点音符及切分节奏的训练;纯四度、纯八度音程训练

4、学生齐唱歌曲,检查教学效果,纠正不准确的音准、节奏;

5、齐唱歌曲

6、课堂提问

(1)歌曲中的两段歌词各表达了什么内容(思想感情)?

第一段表达了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共同祝愿祖国好;第二段表达了青山在人未老、友谊长存。

(2)歌曲中哪些小节的旋律完全相同?

(3)哪些小节的旋律相似(不完全相同)?

(4)大跳的旋律在哪?

师:为什么歌曲中采用了这么多的十六分音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十六分音符教师示范节奏,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果把十六分音符都改为八分甚至四分音符,效果又会怎样?(师唱改编后的`音乐)

生:大量运用十六分音符,更能表达人们内心的激动。

三、歌曲感情处理及演唱形式与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教师故意用错误的处理方式演唱,引导出学生各种正确的歌曲处理;

2、播放音频,体会原唱的感情处理;

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

五、老师创作一段新歌词,填入曲谱演唱,齐唱新歌词

六、简单介绍词作者乔羽,曲作者王酩,歌唱家李谷一

七、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经典歌曲《难忘今宵》,大家学唱的很投入,演唱的也很有感情。现在拿出我们青春的热情,最后一次演唱这首告别的歌曲,就算我们的告别吧!谢谢大家!

歌声起,结束!

音乐课教案 篇3

目的:

1、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树木,初步了解春天树木的基本特征。

2、学习拓印作画,感知多种材料拓印的不同效果,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准备:

各种拓印材料若干

过程:

一、观察春天的树木,感受春天树木的特征。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了?

对了,现在是春天,春姑娘来了,小草变绿了,小花也开了,我们来看看树妈妈的树叶宝宝有没有回来?(幼儿自由观察)

教师:请小朋友说说这些树叶宝宝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颜色的?有多少?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启发幼儿说出行状、小、颜色的不同)

教师小结:小朋友看得真仔细,知道这些树叶宝宝的颜色和小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树妈妈和这么多可爱的树叶宝宝在一起,她们高兴吗?(高兴)但是,这里还有几个树妈妈正在伤心呢,她们的树叶宝宝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我们来她们找,好吗?

二、幼儿拓印

1、认识拓印材料。

2、师简单示范拓印的`方法。

3、幼儿作画。(引导幼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拓印)

三、教师讲评

树妈妈今天很开心,她说要谢谢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呢,因为我们她找到了这么多的树叶宝宝,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说啊?(不用谢)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音乐课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的高低、快慢变化,尝试用不同的声音大胆表现所体验到的动物。

2、大胆想象青蛙的叫声,乐意用语言节奏创造性的表现。

活动准备:

大荷叶、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的高低、快慢变化,尝试韵律游戏:荷花和风。

1、猜猜这是什么?荷叶长在什么地方?如果一阵风吹来,荷叶会怎么样?

2、倾听高音区轻柔舒缓的音乐--你感觉这是一阵什么样的风?

3、小结:小风的声音是慢慢的。

4、那如果这小小的风吹到荷叶身上会怎么样?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5、倾听高音区轻柔舒缓的音乐--游戏:小风和荷叶。

6、小结:小风的声音是慢慢的,所以荷叶宝宝也轻轻的慢慢的飘。

7、又一阵风吹来了。听这是一阵怎么样的风?--倾听低音区快速强烈的音乐。

8、小结:大风声音是快快的。

9、用你们的身体做给大家看看大风、龙卷风会是怎么样的?

10、大风、龙卷风吹到荷叶身上会怎么样?--游戏:大风和荷叶。

11、小结:大风的声音是低低的快快的,所以荷叶宝宝也快快的飘。

12、太阳出来了,听听什么风来了?这两段音乐变化的时候除了慢慢和快快的变化还有哪里不一样?

13、强弱不同的音乐交替进行游戏--游戏:会变的风和荷叶。

14、小结:小风的声音是高高的慢慢的,所以小风的音乐是高高的慢慢的。大风声音是低低的快快的`,所以大风的音乐是低低的快快的。

二、想象青蛙的叫声,用不同的声音表现小青蛙、老青蛙。

1、风总算停了。哪个小动物最喜欢蹲在荷叶上?它喜欢在荷叶上干什么?

2、小青蛙和老青蛙--试着用不同的声音歌唱,并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歌唱游戏

(1)(ppt1)你们觉得小青蛙会怎么唱?(唱)

(2)老青蛙会是什么声音?为什么是低低的慢慢的?(唱)

(3)小结:因为小青蛙年纪轻所以他唱歌的时候声音是快快的高高。老青蛙年纪比较大所以他唱歌的时候声音要低低的慢慢。

3、(ppt2)小青蛙、老青蛙和小鸭子有一天它们在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它会用什么声音唱歌?小青蛙会怎么介绍自己?老青蛙会怎么介绍自己?

4、(ppt3)小青蛙、老青蛙和大白鹅

(1)猜猜这次会是谁来?大白鹅会用什么样的声音唱歌?(引导幼儿唱出低低慢慢)

(2)这次小青蛙会怎么介绍自己?老青蛙又会怎么介绍自己?(不放音乐幼儿清唱)

5、你们喜欢老青蛙还是小青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三、游戏体验:青蛙捉虫,活动提升。

根据音乐的不同做出相应的动作。(音乐高跳的高,音乐底跳的底)

音乐课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脸谱,使学生了解脸谱是中国京剧中的一种脸部化妆方式。

2、通过学唱《唱脸谱》,让学生了解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进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通过画脸谱,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美术这两种诉诸不同感官的艺术学科的结合,培养学生对综合艺术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磁带、画笔、白纸等

教学过程:

一、赏析与导入——看脸谱

一组织教学:在京剧音乐声中开始上课

二资料展示: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1、脸谱的'产生;

2、脸谱的颜色 ;

3、脸谱的样式

二、活动与体验——唱脸谱

一新授引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唱脸谱》(多媒体投影),了解一下歌曲中涉及到的.脸谱人物。

二歌曲范唱

1、谈话:听完这首歌曲,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脸谱及人物的知识。

2、学生自由谈

三学唱新歌

1、学生先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中视唱旋律,然后随教师指挥一起唱。

2、难点突破,前半拍休止

3、随钢琴唱词(体会京剧风味的流行歌曲的特点)

4、齐唱歌曲(加深情感体验)

三、思考与创作——画脸谱

一欣赏:录音播放京剧唱段,学生思考剧中人物的脸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形象?

二创作:(背景音乐与播放京剧)

1、学生在音乐声中分组画脸谱。

2、在音乐中学生展示作品,师生共评。

四、反馈与小结——演脸谱

一学生戴自制脸谱唱歌曲,教师伴奏。

二小结(多媒体投影展示)

今天,我们一起愉快地学习了《唱脸谱》这首歌曲,学到了许多京剧中的脸谱知识,认识到了祖国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不要只欣赏流行歌曲,要多听听京剧,做一个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人……

五、结束课业

在京歌《唱脸谱》音乐中学生走出教室。

教学拓展

我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教法设计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持教之功贵在得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了情感体验式教学法。我自己上网搜集了许多关于脸谱的知识,用课件的形式显现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想,产生一种直接感受,这就是体验,它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时对其原貌的亲身感受。情感是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欣赏和学唱歌曲中,我用自己的指挥来引导学生赏析、演唱,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比起传统的教学生认识音符、掌握时值要快的多。

二、学法指导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现代教育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学习态度、方法,可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感受,是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基础。因此,我将常用教学方法与自己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让他们认识脸谱,了解京剧,并区分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音乐课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如歌的行板》为新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金色乐章中的第三课时,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设计,特别考虑注意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在听的时候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就有针对性,也可检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思想的理解,并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如歌的行板》的素材来源于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本课时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了解俄罗斯民歌,喜爱弦乐四重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欣赏、演唱、比较等形式感受乐曲凄凉、压抑的气氛。

2、模唱《如歌的行板》的两个音乐主题。

3、用身体感悟音乐,使心身同时进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难点: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乐曲,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产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聆听《如歌的行板》,并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忧伤的压抑的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弦乐四重奏、室内乐等音乐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跟随着弦乐曲《四季》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情景教学)

二、导入

1、[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两首不同乐队演奏的乐曲,并提问分别由什么乐队演奏,带来怎么样的音响感受。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感受交响乐和弦乐重奏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并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通过聆听乐曲、展示图片和提问导出室内乐及弦乐四重奏的概念。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新授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弦乐四重奏,并让学生通过乐曲的风格、情绪为乐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来导出《如歌的行板》。

[学生活动]通过欣赏,学生根据乐曲的风格特点为乐曲取名。

2、[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简介作者柴科夫斯基。

3、分主题欣赏《如歌的行板》。

(一)欣赏第一音乐主题: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第一音乐主题,并提问其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其音乐情绪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运用学唱、手势引导学生感受第一音乐主题的忧伤、压抑的情绪。

[学生活动]通过学唱第一主题音乐、跟随老师的手势边唱边做动作体会其忧伤、压抑的情绪。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变化拍子,2/4和3/4的交替运用,并体会作者的用意——扣题目“如歌的”。

[学生活动]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变化拍子,回答问题并体会作者的用意。

(4)师生合作完成二声部的学习演唱。

(二)欣赏第二音乐主题: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第二音乐主题,并提问其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其音乐情绪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运用哼唱、分析的方式比较带有附点节奏型和三连音节奏型的音乐特点,感受其音乐情绪更加忧伤、暗淡。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哼唱、分析,通过哼唱、分析和感受,从中体会带有附点和三连音的音乐具有流动性,再次回归到题目“如歌的”那种歌唱性的、随意行的.;体会音乐情绪更加忧伤、暗淡。

4、[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如歌的行板》创作背景。

5、以柴科夫斯基为例,简单分析俄罗斯音乐的特点。

(1)[教师活动]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带有本民族音乐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典型的俄罗斯民歌,并让学生体会其音乐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活动]欣赏俄罗斯民歌,体会并说出其最深的感受——暗淡、忧伤。

(2)[教师活动]用钢琴分别弹出大调和和声小调,并让学生分别感受其音乐特点。

[学生活动]聆听并感受大调和和声小调的音乐特点:大调——明朗、开阔

和声小调——暗淡、蒙胧

[教师活动]总结俄罗斯音乐的特点:旋律运用和声小调。与历史背景分不开:沙皇统治下,漫长的农奴制造就了俄罗斯人性格中略带忧郁的特质。

6、分析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

[教师活动]运用课件,以《场景音乐》和《如歌的行板》两大音乐主题为例,运用哼唱的方式引导、分析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特点。

[学生活动]通过哼唱、思考说出这两大音乐主题又音阶的片断组成。

[教师活动]总结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大段落的旋律式音阶构成。

四、总结下课

[学生活动]学生伴随着《如歌的行板》走出音乐教室。

音乐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长江之歌》,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弱起小节。

2、能力目标: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长江之歌》。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学会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用圆润饱满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长江之歌》。

教学难点:

弱起唱以及弱起小节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引出课题《长江之歌》。

三、讲授新课

(一)整体感知

1、作品简介,了解歌曲背景。

2、谱例分析,了解音乐知识。(拍子、速度、音乐符号等)

3、初听歌曲,体会歌曲情绪。

问题:

(1)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朗读歌词,了解歌词含义。

(二)学唱歌曲

1、复听歌曲。(让学生哼唱歌曲旋律。)

2、教师范唱。

3、视唱谱例。

4、填词演唱。(强调弱起)

5、处理歌曲。(吐字咬字、呼吸、情感对比等)

6、分组演唱。(把学生分组,以比赛的形式演唱歌曲)

四、实践创造

根据歌词画出想象中的长江,找同学仿写歌词并演唱。

五、拓展延伸

简介长江以及白鳍豚,从而引申到保护环境的主题。说出与长江有关的歌曲。

六、课堂小结

音乐课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作品的结构和它所表现的形象和内容,感受其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

2、尝试听辨乐曲旋律的变化,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和内容。

3、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4、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

活动准备:

1、幼儿活动前了解过鼹鼠的形态、生活习性。

2、手指游戏、《快乐的小鼹鼠》音乐cd盒、小鼹鼠的课件。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4--25页。

活动过程:

一、通过"切土豆请客"的手指游戏熟悉音乐节奏,引出小鼹鼠。

师:今天老师请客,请大家吃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来摸一下?

幼:土豆师:

1)、可是生的土豆怎么吃呢?我们炒一盘土豆泥,我们一起切土豆。

2)、拿出大土豆,放在菜板上,拿出大菜刀,我们一起切土豆。

3)、切切 切切 切切 切,哧哧哧哧 哧,哧哧哧哧 哧,(三遍)

4)、呀,土豆切好了,让我们一起来做土豆泥吧,捶捶捶捶捶捶 捶,哧哧哧哧 哧,哧哧哧哧 哧,(三遍)

5)、呀,土豆变成土豆泥了,哇,好香呀,把谁给吸引来了呢?

二、老师出示课件边放音乐旋律第一遍露出小尾巴,第二遍露出两颗门牙。

师:猜一下这是谁?

幼:小鼹鼠师:哇,小鼹鼠来了,大家悄悄的闭上眼睛,听小鼹鼠在干什么?(提问)

三、感受作品ABAC的结构师:小鼹鼠悄悄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小鼹鼠今天过生日,他要我们去参加她的生日宴会,那我们排好队出发吧,(听音乐A排队走)B段:听到狮子声音吓了一跳后继续走,小朋友们突然从一个坡上滑了下去。

A段:同A段C段:到了小鼹鼠家一起游戏,天黑了赶紧回家。

四、整体欣赏音乐,并启发幼儿用动作表现。

师:小鼹鼠太调皮了,看这只调皮的小鼹鼠又在干什么?

1)、老师编讲故事边用手指表演:森林里住着一群小鼹鼠,每天他们都会排着整齐的队伍,可是这只调皮的小鼹鼠总喜欢离开队伍,但是到 最会回到队伍来,因为一个人行走是非常危险的.。

2)、教师继续讲述:突然,他听到了一个可怕的声音。好像是狮子的声音,好像又不是,就整整队伍继续走。小鼹鼠们在一个小土坡上突然 滑了一跤,一下子滑了下去。

3)、教师继续讲述:小鼹鼠们继续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调皮的小鼹鼠还会继续离开队伍,但是到最后他们又回到队伍中来。

4)、教师讲述:它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上,草地上有美丽的蝴蝶在跳着舞蹈。玩着玩着天黑了,大狮子要出来了,小鼹鼠们急急忙忙回家了。

五、用身体其他部位来表现音乐。

师: 调皮的小鼹鼠除了在肩膀上走还在那里走?

幼:头上、腰上、腿、脚。

师:那小鼹鼠来到了头上(随音乐做动作)

六、游戏《快乐的小鼹鼠》

师:小朋友扮演小鼹鼠,老师当妈妈,大家一起等到朋友家,要求小鼹鼠把调皮的样子表现出来。

活动反思:

活动中改变了老师听着音乐先做示范或是将动作先灌输给孩子们的做法,限制孩子就是只能做老师想到的动作。再就是教师适时退出给幼儿空间,还有就是老师没有让孩子坐下来。

在实施的时候首先音乐欣赏同时或者之后都是让孩子们先感知想象创作动作,不能剥脱孩子的主体一直让孩子们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只是协助。其次是互相学习,让能力强的孩子进行展示,并鼓励孩子们互相合作创编动作在最后的游戏巩固中,教师退出,让幼儿扮演互换角色可怕的动物、小鼹鼠进行展现,然后才是老师的有意识的加入丰富孩子们的动作。最后是没让孩子坐下来一直让孩子感受音乐直接用肢体动作表现并讲述,老师只是在孩子匮乏的时候给予指导。

这样的改变首先在活动中幼儿兴趣浓厚,积极投入到音乐中,幼儿大胆想象和创编动作,体现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其次就是这样让幼儿能先自主体验,音乐教育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帮助幼儿感知、理解、熟悉音乐语言,这次活动每当音乐出现教师引导幼儿充分一眼音乐,从倾听带借助动作、语言以及回忆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增强感受,在音乐基础上进行创编。最后就是教师退出,让幼儿引导带领大家一起做动作,让幼儿互换角色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到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是因为是放开性的孩子们想象做动作个别幼儿放不开出现了模仿,还有就是违反游戏规则。因此在以后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要做采取的措施是:多多的让幼儿自己表现感知到的音乐意境,感受到什么做什么,老师不能一再的示范,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针对违反规则的幼儿,老师不断的提出新的要求让孩子不断的想就会让幼儿集中注意力,不断的变化幼儿才会有新的提升。

    我们精彩推荐音乐课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音乐课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31xc.com/jiaoan/5201.html